关爱服务热线
  • 联系电话:0871-4119400
  • 联系QQ:2641520521
  • 请有关部门和广大网友向关爱QQ提供信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爱新闻
乌蒙汉子的高原情怀
发布时间:2012/2/29 15:07:56 
 

一个在外打工11年的乌蒙山汉子,上班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在生命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家人毅然表示愿意捐献他的器官,帮他完成“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心愿。于是,他的生命虽然定格在了44岁,但他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双眼角膜让3名患者生命得以延续,使2名患者重获光明。请看——

 

乌蒙汉子的高原情怀

 

云南日报记者   张天春

 

早春二月,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大同公墓第五墓园松柏苍翠,树木葳蕤。 墓园里“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碑”后面的雪花石纪念墙左上方,新刻了一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杨洪祥。

 

不幸罹难,捐献器官

 

今年111日清晨630分,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晨雾弥漫,天色昏暗,乍暖还寒,在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建筑工地做泥水工的杨洪祥像往常一样,骑着轻型摩托车赶往工地上班,不料途中遇一中学生骑自行车急速逆向行驶,杨洪祥在避让中发生车祸,颅脑重度损伤,中学生受轻伤。

杨洪祥被家人和工友送到宁海县人民医院后,一直深度昏迷。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但生命仍然不可逆转。次日中午,他的妻子黄永珍,儿子杨均、杨忠和妻侄子黄学才听到医生要他们作后事准备时,毅然表示愿意捐献杨洪祥的器官,帮助杨洪祥完成“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心愿。随后,他的大儿子杨均和妻侄子黄学才找到宁海县红十字会,表达了要捐献杨洪祥器官的想法。县红十字会立即上报宁波市红十字会,得到同意后,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当晚就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名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但按照规定,捐献人体器官需要捐献者父母、配偶和成年子女全部签字,可杨洪祥的父母远在云南省镇雄县的一个小山村里。13日一早,宁波市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杨洪祥大儿子杨均和妻侄子黄学才的陪同下,千里迢迢赶到杨洪祥的父母家中。得悉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发生意外,杨洪祥81岁的老母亲陶秀英老泪纵横,沉默良久后,签字同意儿子的身后义举。随后,继父熊化田也签字同意。

15日深夜,宁波市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杨均、黄学才赶回宁海。16日凌晨132分,44岁的杨洪祥停止了呼吸。医务人员和市、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噙着热泪,向杨洪祥的遗体默哀3分钟后,成功摘取了他身上的一肝两肾一双眼角膜,接着在宁波市的三个大医院开始了一场生命接力,迅速把杨洪祥的5个器官移植到了两个尿毒症患者、一个肝硬化患者和两个眼疾病人体内。

杨洪祥成为宁海县首例、宁波市第二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大爱之举,感动宁波

 

117日,宁波市多家媒体对杨洪祥大义捐器官的事迹作了报道,迅速在各级各界和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作出批示:“一位普通建筑工人能有如此大爱之举,感人之深,倍感敬意。请市捐献办代向杨的亲人表示慰问。” 118日,宁波市总工会追授杨洪祥“宁波市最具爱心外来务工人员”荣誉称号。119日,宁海县副县长、县红十字会会长娄黛敏看望慰问了杨洪祥的家属,给他们送去了2万元慰问金和新春祝福。120日,由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资100万元成立的“利时孙永海爱心基金”正式启动,杨洪祥家属领到救助金3万元,成为该基金首例受助者。24日,昭通市红十字会和镇雄县政府领导专程赶到杨洪祥母亲陶秀英居住的小山村,把宁波市红十字会汇来的5万元一次性救助金交给老人。

“杨洪祥及其家人的义举在宁波市树立了一座道德的丰碑,他们用爱的奉献感化了很多人,推进了宁波的人体器官捐献进程。”将杨洪祥的一个肾脏移植给一个患尿毒症的男青年的主刀医生、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院长姚许平动情地说,男青年接到移植肾脏的通知非常高兴,表示是器官捐献者给了他的第二次生命。他的家人为了回报社会,毅然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鄞州第二医院50多名医务人员和2名参与采访的记者被杨洪祥一家人的高尚情怀所感化,也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据了解,浙江省是全国人体器官捐献三个试点省之一,宁波市又是浙江省的三个试点市之一。“试点工作201012月启动后,直到20111213日,才出现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孙永海。没想到刚好一个月后,杨洪祥成为第二例人体器官捐献者。他们的大爱之举闪现出耀眼的道德之光,照亮了宁波的人体器官捐献之路。”宁波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雅飞说,截至216日,全市共有167名热心市民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而在孙永海、杨洪祥捐献器官前,登记人数只有32人。

“我通过网络看到了杨洪祥的事迹,杨洪祥无私的爱触动了我的心,因此我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会把我身上有用的器官捐赠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摆脱病患的痛苦和死神的威胁,过上快乐的生活。” 来自湖北省恩施市,已在宁波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今年36岁的梁国华接受电话采访时对记者说。

 

大山之子,大山精神

 

杨洪祥出生在镇雄县坡头镇亳都村陶包村民小组一个苗族家庭。这个与贵州省交界的小山村高寒边远、贫穷落后。因生活困难,父亲杨大明经常为一些家庭琐事打骂母亲陶秀英。迫于生活,1976年,母亲带着同母异父的大哥杨国荣和才8岁的杨洪祥改嫁给大湾镇罗甸村石良子村民小组的熊化田。

苦难的童年磨练了杨洪祥“很懂事”的性格,他总是很听话,父母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石良子到罗甸小学读书,要走六七里山路,而且是去时下坡来时爬山,极为艰辛。杨洪祥每天尽管走得精疲力竭,但一放学回家就赶快帮着父母干活,割草放牛。

“杨洪祥一至二年级都是我教的。他是班长,品学兼优,从小就肯做好事,乐于帮助别人。二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有个叫陆连陪的学生生病,我问哪个同学背陆连陪去卫生院,杨洪祥抢先举手说‘老师,我背。’随即,他将陆连陪背到3公里远的卫生院,捡了药又将陆送回家。可惜的是,由于家庭贫困,他二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 说起杨洪祥,他的小学老师马朝学眼睛湿润了:“他在宁波捐献器官是救人必然的,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好人。”

“杨洪祥和我一起读书的时候,经常帮同学们扫地、收拾作业本。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遇到山沟里涨水了,他带着我将比我们小的其他两个班的同学背过沟去,叫我回家不要告诉老人,怕老人担心我们被水冲走。”杨洪祥的同学黄永江哽咽着说。

左邻右舍说,杨洪祥在家时帮助别人做的好事数不胜数。石良子的人到大湾集镇去赶集,要“下一坡去爬一岩来”,杨洪祥总会在赶集来回的路上帮助认识不认识的老人背东西。受他的影响,他的大儿子杨均在家时也经常帮助赶集的老人背东西。“我一看到我家房子上的那几块大石头,就会想起杨洪祥,那是他10多年前帮我背上去的。那天听到他遇难后捐献器官的消息,我真的哭了。”“在我们村退耕还林的时候,他因为一直在外面打工,就把家里的4亩地全送我种,一分钱也没收。回家探亲时,他和他媳妇又帮我把土地全部种上树,有的是果树。现在,树木都快成才了,果树开始有收获了。可惜,见不到恩人回来尝鲜了。以后,每年我都要摘些果子到他的坟前去祭奠他。” 邻居熊明贵热泪盈眶的说。

杨洪祥辍学回家后,一边跟着父母干繁重的农活,一边跟着当地石工师傅学砌石墙的手艺,帮人修房盖屋。22岁时,与本村姑娘黄永珍结婚成家,夫妻俩相亲相爱,勤劳节俭,第二年生下长子杨均,第四年生下次子杨忠。

由于石良子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杨洪祥夫妇尽管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奋劳作,但生活仍然十分清苦。2001年,夫妻俩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住在村委会附近,离学校较近的黄永珍的父母,双双去宁海打工。这一去就是11年,中途杨洪祥只回过两次家。

 

高原情怀,温暖他乡

 

在宁海,杨洪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主要在建筑工地做泥水工,妻子黄永珍当他的帮手干些零活。几年之后,大儿子杨均小学毕业,就跑过来务工。二儿子杨忠读到初中就没再读,也跑来父母身边,现在做电焊工。一家人团聚在异地他乡,虽然过着早出晚归、流动上班、居无定所的清苦日子,但一向乐观的杨洪祥总是经常开点玩笑,逗家里人乐,这个打工家庭仍然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宁海县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各级各部门对外来务工人员热情相待,服务到位。当地人对外来民工也友好相处,从不歧视。因此,杨洪祥一直把宁海当做第二故乡。他既不自卑,也不孤傲,一样发扬从小尊老爱幼、肯做好事、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把他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的爱献给第二故乡。不管在哪个工地,他干活都很卖力,技术也很好。见到哪个工友干活不熟练,不管是镇雄人、云南人,或是外省人,他就会跑过去手把手的教人家,经常因帮助别人自己却少做了活少拿到票子。因此,老板喜欢他,工友敬重他。

马安邦是杨洪祥的堂姐夫,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打工已有12年。杨洪祥和马安邦家关系很好,除了回老家,每年春节或端午、中秋等节日,他都会给外甥们买起衣服或学习用品,来姐夫家过节。在浦江,他一样的乐善行好,见义勇为。2004年农历正月初一,浦江县城外发生山火,在姐夫家过年的杨洪祥听到消息,急切地叫上姐夫和几个外甥随他上山灭火。几个正在姐夫家玩牌的人见状说:“你是外地人,这些事轮不到你管。”他义正言辞地回答:“森林不管是国家的还是集体的、私人的,烧了都可惜,我怎能不去?”听他这样一说,几个人赶紧放下手中的牌,也随他冲上山去扑灭山火。

“我这个舅子爱心赤诚,胸怀博大,他做的好事多得说不完。在浦江,他单上山救火就达10多次。每次政府都对参与救火的人每人发10元钱,他和我们家先后领取这救火费1000多元,你说他救了多少次火?”马安邦介绍道:“2011年端午节,浦江县涨洪水,我家房屋被冲坏,家具被冲走,在我家过节的杨洪祥奋不顾身的帮我家抢救财物。眼看我养的一头猪也被洪水卷着往下而去,他毫不犹豫就跳进水里,一手抓住猪尾巴,一手抓住岸边的树枝,最后在我们协助下硬是把猪儿救了回来。那次洪水,他为我家挽回损失达20000多元。”“有一年冬天,浦江的雪很大,有个人提着画眉笼沿河堤遛鸟,没想脚下一滑,人掉进河里,杨洪祥正好路过,他迅速脱掉外衣,跳下河里把人救了起来。”“2005年的一天,我和他在山上砍柴,看到一只獐子被猎人安的夹子夹住,他说‘这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让猎人捉去。’于是上前用脚踩开夹子,将獐子放跑。”……

在杨洪祥的影响带动下,马安邦多次参加扑灭山火,平时还积极参与地方举办的一些文体活动,表演家乡的苗族芦笙舞。因此,2003年、2005年两次被评为“浦江县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他的大儿子2005年也同时被评为“浦江县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如果没有杨洪祥,我们不可能获得这些荣誉。因为他是在宁海,如果是在浦江,最应该得到这些荣誉的是他。”马安邦噙着热泪认真而又深情地说,“杨洪祥脚勤手快,有一手好厨艺,多年来,我家除夕夜的饭菜都是他做的。现在他走了,我很想念他,想他做的饭菜,想他带我多做好事。”

 

向善做人,厚德感恩

 

杨洪祥死后为何要捐献器官?他的家人为何忍着悲痛帮他完成心愿?记者通过在镇雄、宁海、宁波等地的采访,了解了他和他的家人向善做人、厚德感恩的心路历程。

20111214日晚上,我们同二姑爹一家在一起看电视。当看到黑龙江籍农民工孙永海捐献肝、肾、眼角膜等器官使5人重获新生的新闻报道后,二姑爹自言自语地说‘我死后也要像孙永海那样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当时我们都没说话,他又说‘世上好人真多,孙永海太伟大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没想到时隔1个月后,他真的走了。捐献器官救人是他的心愿,我们要帮他完成心愿,所不能接受的是他走得太早了。” 杨洪祥的妻侄子黄学才叹息道。

“要是没有宁海县红十字会的帮助,我肯定活不到今天!”杨洪祥的妻嫂陶翠荣说。原来,2004年,患心脏病多年的陶翠荣要安装心脏起搏器,医药器材费要30000多元。几家亲戚倾其所有把钱凑出,又找在宁海的老乡借了一些,但钱还是不够。就在一家人走投无路时,医生建议找找红十字会帮助。杨洪祥急忙带着妻侄子黄学才找到宁海县红十字会,得到2000元救助,把陶翠荣的手术做了下来。“那次我母亲从医院出来后,二姑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要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做个好人、多帮助别人’。” 黄学才记忆犹新。

黄学才接着介绍说,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他回镇雄老家去了,母亲上街买菜,几个小孩子在租住的房子里玩火,引起了火灾。他家租住的一间房和房东的另一间房里的粮食、化肥、家具、电器、衣物等全被烧光,给房东造成损失20000多元。事后房东不仅不要他家赔偿损失,还送给他家家具、被子、床单和小孩衣服。房东的女儿俞俊俏还帮他家把烧坏的8000元钱拿去银行换回了1800元现金。215日,记者见到了房东俞未官,老俞大气、宽容地说:“他们是条件不好才来我们这里打工的,我的条件要比他们好一点,他们很困难,根本赔不起我当时的损失。并且我们之间相处得很好,是有感情的。人要讲良心嘛,谈什么赔偿?那样就伤和气了。”

“宁海人对我们很好,我们在宁海打工获得了很多。杨洪祥虽然走了,但他的器官救了其他人,这是我们一家对宁海人的感恩、回报。只是他这人不爱照相,只给我们留下一张遗像,还是从他的暂住证上复制下来的。但他的器官还在别人的身上,我们感觉他还同我们在一起。”黄永珍的话语真挚、朴实,但显示出宽厚、博大的情怀。

 

链接:

杨洪祥在宁波大义捐器官的事迹传到家乡,引起了家乡干部群众的崇敬和感动。昭通市委、市政府,镇雄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宣传杨洪祥事迹、弘扬杨洪祥精神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夜礼斌、市长刘建华、市委副书记李勇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军及时作出批示,称赞杨洪祥及其家人的壮举树立了昭通农民工的良好形象,展现了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是当代精神文明和现代活雷锋的典范,是昭通和云南人民的骄傲,也是昭通人民和乌蒙大地培育的结果。要求昭通市委宣传部精心研究策划,认真收集、整理、总结杨洪祥及其家人作出这一壮举的感人历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昭通新一代农民工的光辉形象,使杨洪祥及其家人的壮举感染影响更多的人,培育造就大批杨洪祥式的新时代新雷锋,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向崭新阶段。

212日,昭通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军,镇雄县委副书记王华国,镇雄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龚登会率领市、县红十字会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赶往杨洪祥生前住过的镇雄县坡头镇亳都村陶包村民小组、大湾镇罗甸村石良子村民小组,看望慰问杨洪祥的母亲,了解他的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给他的亲属送上大米和20000元慰问金。

212日至219日,昭通市委宣传部邀请组织省、市、县14家媒体的19名记者组成采访团,分别奔赴镇雄和宁波,采访报道杨洪祥及其家人的先进事迹。

杨洪祥及其家人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浙江,感动了宁波,也感动了浙江在镇雄经商的商人。16日下午,镇雄温州商会举行“学习杨洪祥,回馈镇雄人”座谈会,6名温州商会会员结对对镇雄27名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每名大学生每年将获得10000万元资助款,直至大学毕业。

主管单位: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云南省远望文教发展中心

Copyright  2012   云南省远望文教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000000号

地址:云南日报  电话和传真:0871-4119400 15969587330 13529025002

技术支持:昆明网翼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