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 奥运是个契机
“不管怎么望子成龙,大概很难阻止孩子看奥运。不过,看奥运会,并不仅仅是消遣,而且是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那些越逼着孩子死读书、把体育看作浪费时间的人,越容易丧失这样的机会。”来自美国萨福克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讲述了他怎样借助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对女儿的教育心得。 罗切特靠什么击败菲尔普斯
我和女儿关于奥运的对话,从奥运开始前几个月就开始了。美国学校里游泳队的孩子,偶像当然是菲尔普斯了。但是,菲尔普斯功成名就后,训练放松,状态下降,行内议论纷纷。
菲尔普斯在四年前的北京独得八金,当然是超人。不过,当我从报纸上看到他训练不认真时,就对女儿说:“他再有才能,不练也不行。下届奥运会大概不太会成功了。”女儿睁大眼睛:“这怎么可能?没有人能击败他!”我说:“‘他’是谁?‘他’是训练出来的人。不训练,这个‘他’就不是‘他’了。”我对预测奥运没有兴趣。但我从事业余长跑训练,自己深有体会,练和不练,你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结果呢?到伦敦奥运选拔赛时,菲尔普斯就被队友罗切特超越。女儿对两个人的竞争开始关注。看身材,菲尔普斯高出一头,年纪也小一岁,天分在他这边。但女儿告诉我:“罗切特训练累得吐了!”我说:“你等着看奥运吧。”果然,在本届奥运的400米混合泳中,菲尔普斯不仅败给罗切特,而且连奖牌都没有摸到。之后甚至放弃了200米自由泳的比赛,要保存体力拼自己最拿手的200米蝶泳,没想到连这项也痛失金牌。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
这一切,对于一个13岁的游泳迷来说是重要的人生教训。这个年纪的孩子,脑子里萦绕着自己是否有天分的问题。相信天分还是相信努力,将可能决定他们的一生。“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这并不仅仅是我的主张,而是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斯坦福的研究揭示,那些相信天才的人,往往把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都当成自我形象问题。
输了就证明自己没有天分,赢了就是英雄。这样的人,表面自负,心理上则非常缺乏安全感,经常不敢迎接挑战,生怕一旦失败就伤害了自尊。不敢迎接挑战,害怕失败,怎么能有超人的成就呢?那些相信努力的人,面对失败的反应则是:再奋斗一下,大概下次或下下次就差不多了吧?他们就是这样不断进步,而且越来越有信心。
女儿和许多孩子一样,经常会说“我擅长这个,我那个不行”。我听到这些,总是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你努力了没有?”孩子虽小,脑子里的有些念头非常顽固,很难改过来。但是,女儿这些年来,越来越相信努力的价值。当她有了这样的信念时,不管干什么,往往都非常努力。这种基本品性,或者说工作伦理,是要从小培养的。家长不应该放过每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