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面临阅读饥渴
据了解,在镇雄县,小学生读书量在4本以下的占49.6%,平均每名学生一个学期借阅不到2本课外读物。部分乡村,没正规的书店,学生想买书也难。中西部贫困地区也不容乐观,这里的孩子缺乏大量合格正版的新华字典,不少学校,几乎无课外书可读,近三成的农村小学图书馆藏书不到百本,且大多是一些农技书籍、家庭用书籍、教辅书籍,阅读时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难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很难实现孩子的阅读热情,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011年,网上热议内地农村学生难入名校,北大由三成跌至一成,这与农村学生阅读少知识面较窄不无关联。对农村孩子来说,物质的需求更为实际。据镇雄县茶坝小学校长介绍,留守儿童在70%以上。多数学生的家离校太远无法顾及孩子,不少孩子要走2至3小时才能到校,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长期带洋芋、包谷花当午饭,有的经常不带食物饿着肚子读书 。有家三姐弟,姐姐李满丽的最大愿望是想考上初中,离开这个地方,二姐李满菊的愿望是想坐一次汽车,弟弟李满贤想买一支玩具手枪,阅读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农村,一些贫困父母由于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情愿把仅有的钱用来买酒、买肉,也不会为孩子买一本课外书。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认识一些字就够了,会简单算账就行了,阅读的重要性一片空白。很多孩子难以读到一本好书,难以享受阅读的快乐,体会不到阅读世界的千姿百态。
山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更谈不上阅读的需要。老人和孩子不知道阅读为何物,只要孩子乖乖的就行。更让人吃惊的是,30%的城市儿童拥有80%的儿童读物,70%的农村儿童只有20%的儿童读物,而农村的孩子占全国孩子人口的70%以上,由于农村缺乏书籍,严重存在“阅读饥渴”的问题。由此,孩子的思维受到了影响,视野得不到开阔,大大制约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影响了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孩子比较封闭,有的十分自卑。
由于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考分,老师、家长、学生为了保证升学率,高度一致地只看教科书和辅导材料,大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课余的时间,使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不感兴趣。一些家长和老师担心孩子读书浪费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从而忽视阅读教育。
因此,孩子的阅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阅读需求难以满足。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重视阅读饥渴问题,就是重视孩子的成长。面对山区孩子课外没书可看,没钱买书,没有阅读习惯的现实,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帮助孩子解决阅读饥渴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名言:“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饥渴真让人堪忧,现在农村孩子的成长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如不改变现状,长大后与城市孩子成长差距会加大,他们一旦走出社会,在与城里孩子的公平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自卑心理会自然而生,有的甚至难以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在困境面前无所适从。
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到:“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的特点爱好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人类通向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途径,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如果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将来有所作为,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希望城市的孩子,有识之士,献出你的爱心,为山区孩子捐出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等书籍,为山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使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健康地成长,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