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势在必行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很多问题,心理、人格、学习等都碰到难题。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关系到国家后继有人,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意义深远,人人有责,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面大、人多,极分散,分布于各州市,大都生活在边远山区。并呈低龄化,且留守时间较长。据了解,农村儿童不到6岁留守的就有32%的,7-12岁的有53% 。大多孩子难于与父母联系,能保持联系和偶尔联系的仅占46%,从不联系的有8%。即使有联系也只是电话,且说不上几句话。孩子要与父母见面就更困难,有的几年都不能见面。
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扶养,主要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年龄都偏大,60岁以上居多,且文化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因隔代教养,有的过于溺爱,有的过于苛刻,有的放任自流,有的过渡管束。因此,留守儿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据有关研究调查表明,60%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十分脆弱,有的相当自卑,有的非常孤僻。最突出的是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敏感。常有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个性,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1、伴随孤独、危害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自幼远离父母,缺乏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胆小、迟钝、呆板、难交往、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极易发生,极易影响身心健康。不少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有一个男孩,不到6岁父母就在外打工,他随外婆生活,而妹妹一出生就跟随父母。13岁时他来到父母身边,但由于长期留守,他与家人情感十分生疏、隔膜,与他们总是格格不入。虽回家了,仍处于孤独之中,仍然痛苦不堪,成为有家的孤儿。有一天,兄妹吵架时,妹妹一句“你滚,这是我的家”,哥哥极为敏感,多年的孤独、积怨突然暴发,激情中对亲妹妹下了毒手,惨遭杀害。可见,留守儿童孤独感十分突出,常常被阴影所笼罩,常不被人理解,人格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扭曲偏激,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据我们到有关学校了解,一些留守儿童,有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的不与人接触,独来独往,孤僻自闭,时有冲动、暴力等破坏行为。严重的打架斗殴,拉帮结伙,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
2、焦虑忧郁,影响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渴望父母的关爱、呵护,渴望享受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但远离父母,很难得到满足。由于亲情的缺失,影响了人格的成长。有的性格十分内向,经常沉默寡言,与人交往不畅。有时伴有悲痛、焦虑,有时产生怨恨、忧愁、紧张等,心理十分苦闷、痛苦。去年我的学生到一个边远的农村,见了几个留守儿童,看到他们天天爬在窗前望着远方,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说,希望父母马上来到身边。说着说着,就伤心流泪,痛哭不止,悲痛万分。还没谈上几句,他们就骂父母,说父母不要他们,太狠心了,即使回来也不想见。虽是气话,但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后来就谈不下去了,他们左顾右盼默然不知所措。可见,孩子长期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缺乏爱的滋养,缺乏父母与孩子的天伦之乐,影响了良好性格的形成。不少孩子表现出忧郁情绪,畏畏缩缩,心理承受着很大的负担,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表情木然,行为冷淡、茫然。
3、自觉性差,学习吃力
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据调查显示,当前有84%以上的孩子由祖辈隔代照管,15%以上由亲戚代管,个别的独自一人生活。而照管者大多年事已高,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法往往溺爱、放任自流,简单、粗暴。孩子有什么过错,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动不动就打骂,有的根本不管。因此,孩子的学习、人格成长几乎空白。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纪律性,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没有学习动力,很多孩子成绩偏差,常被学校、老师和同学忽视。不和群,厌学、逃学等现象不断出现,缺乏学习兴趣。有一个在边远山区的8岁男孩,3岁时父母就离开他,当我们见到他时,问他想学习吗,他说没意思,只想要一支玩具手枪。现在的不少学校、老师大多关心的是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上,与其他同学都有明显的差别,学习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他们性格孤僻自闭,学习十分吃力。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1、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年幼,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父母无论再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用电话联系,QQ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或忙里偷闲回家看望。发现孩子性格有偏差,最好带到身边,及时交流抚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如孩子过于暴躁,或过于冷漠,或与人敌对。这时孩子处于痛苦之中,千万不要火上浇油,动不动就恶语相加,或动手打孩子,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因为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内心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痛苦常困扰他们。如用暴力对待,只能适得其反,形成不良行为。因为积累的不良情绪只能畅通,需要一定的渠道宣泄。父母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冷静对待孩子,耐心与他们交心,想方设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
2、尽职尽责扶养孩子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经常与祖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及时改进教养方法,及时与扶养人沟通,多从下面教育指导。建立一定的监管约束机制,避免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同时要对留守儿童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及时交流,或指导他们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友好交流,想法打开心扉,培养良好的心理,使身心愉快,学习有成。
3、学校要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学校应加强老师素质的培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加强爱心的培养,以平等之心对待学生,学习好的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学习差的学生有不足也有闪光点,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激励他们进步,发现不足,要指出方向,让他们在缺点中找到希望,看到前途,不断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十分脆弱,尤其要留心观察,热心对待,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共同成长。老师尤其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做言传身教,更要注意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美好形象,会给孩子们带来福音,孩子心目中有了表率,孩子会模仿老师,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消除社会隐患,避免不良人员进入学校,保证孩子和学校的安全。同时要引导孩子与好同学交往,与友善的人交往,避免结识坏人。一旦发现苗头,应及时引导,做到弃恶扬善,让孩子走向美好的人生。
三、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全社会都要重视,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和政府应加强社会制度的完善,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利用有利时机,号召全社会多关注留守儿童,给予热情的关怀,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国家及政府的温暖深入每个角落。
2、加强留守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自控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理健。对留守儿童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情绪,一旦发现暴躁、冲动、冷漠等情绪,要及时了解为什么,是什么引起的,查找原因。让孩子在正确方法引导下,找到情绪的出口,及时解除心理困惑,及时处理各种不利关系。要帮助孩子敢于面对挫折,面对挑战,面对干扰,提高独立性、自觉性、坚定性,提高自制力,增强意志力。要让孩子知道,在碰到问题困难时,能自己解决,能控制和减弱不良情绪,增进良好情绪。身心就会健康,将来就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3、妥善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要从政策上保障农民工随住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山区教育投入,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困境。对接收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农村贫困学校给予财政倾斜。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还要做到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通过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确保农村学校老师队伍的充足稳定。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值得重视
一定要加强农村的社会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和协调发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及时摸清辖区内留守儿童底数,做好个安全管护工作。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教育,对沾染恶习的留守儿童,重点加强法制教育,防止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使留守儿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总之,对留守儿童应倾注更多关爱,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联手加强监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人文关怀,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多与老师和父母、扶养人沟通,改善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为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