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服务热线
  • 联系电话:0871-4119400
  • 联系QQ:2641520521
  • 请有关部门和广大网友向关爱QQ提供信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爱天地
让孩子快乐生活吧
发布时间:2012/7/2 17:16:40 

让孩子快乐生活吧

最近,昆明八中一个12岁孩子自杀,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个花季少年,稚嫩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父母悲痛,学校痛心!


让孩子快乐生活吧

这是山区留守儿童的家


悲剧的产生让人难以接受,悲剧的上演让人心痛!有人怪学校没有管理好,有人认为学生负担太重,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不可否认,学校有责任,老师有责任,但出了问题才来追究责任为时已晚!

而当务之急是学校和老师千万不要回避,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敢于面对,认真处理发生的事情。在处理问题时,要承认自己的失误,承认管理上的漏洞,诚恳对待家长及亲友。唯此,才能千方百计想办法化解矛盾,以耐心、诚心感化亲人,减轻悲痛,和平解决问题。

对老师而言,出了这样严重的事情,其实心理负担也很重,老师不愿意这样的事发生。学校、社会和家长要理解老师,不要过多怪罪老师。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老师情绪肯定也很紧张,他需要负责任,需要反思,但更需要心理疏导,他的人生之路还要走下去。

孩子不能复生,但要避免悲剧的发生,要从悲剧中总结经验教训,促使我们警醒。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喊减负,但减负易喊,执行却很难。家长怕孩子落后,孩子怕自己掉在别人后面。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承担着升学的压力,将来求职的压力,多沉重啊!

为什么负担减不下来?原因相当复杂,当今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标准也主要取决于分数。政府和教育部门考评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和分数,而两者以外的东西难有衡量的标准。个性成长如何,性格发展怎样,人生价值观是否正确,一眼很难看清,因此视眼模糊了。有的学生出现抑郁、自杀等才有所警觉,才大声呼吁。有的甚至读到博士,或很“成功”后出现严重问题才能看到,但为时已晚。

为什么会如此呢?当全社会和有关制度,使“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仍然占有重要阵地。由此,不仅束缚了教育,束缚了学校和家长的手脚。而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老师为分数而奔忙,学生为考试和分数而辛苦,学校也在为分数而出谋划策,应付有关部门,应付老师和家长,大家都在忙碌。

可以说,整个社会、学生、老师、学校和有关官员,都笼罩在考试的成绩之中,维分数是从。老师和学校都在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素质教育,他们不敢忽视,但学习成绩更不敢待慢。尤其是考试成绩,既要应付社会,应付家长,还要应付有关部门,老师和学校有很多难言的苦衷,这种苦衷可能家长、社会很难理解,出了事板子就打在老师和学校身上。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和老师的苦衷应得到理解,大家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全社会都应在孩子人格成长牙下功夫,在关心孩子成绩的时候,多注意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在一所学校,同样的老师上课,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走这样极端的路,也应让我们反思。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家庭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有密切相关,有的孩子生活在既民主又严格和宽松的家庭,注意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自制力强而又比较放松,能适应环境,成长十分健康。而一些家庭只看重分数,不注意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失当,致使孩子不会与人交往,孤独无助,或萎靡不振,或出现抑郁症状闷闷不乐,或沉默寡言躲躲闪闪,严重时导致自杀。有部分孩子,或处在被溺爱,被过分打压的家庭,或处在单亲家庭(离婚或一方死亡),或处在关系紧张、暴力很重的家庭,他们有的无法无天,有的觉得自己的没有生活的空间,有的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心里十分痛苦。

他们的痛苦,可能有所表现,可能埋藏在心里,他们有的看上去麻木不仁,有的却是破罐子破摔,有的拉帮结伙攻击行为十分严重。如果我们注意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走入孩子的心灵,挖掘内心的空虚和无聊,与他们一起同苦共乐,孩子的问题就能早日解决。

今年 2月25日,有不少媒体报道,河南郑州一个高二的学生用哑铃打死了自己的母亲。起因是母亲对儿子要求过于严格,为学习的事经常数落孩子,学习抓得过紧。今年2月7日,孩子因学习成绩又受数落,心理愤愤不平。回家后,孩子突然说,妈妈请闭上眼睛,我给你准备了一样东西,你把头低下。当妈妈低头时,孩子趁机举起哑铃,向妈妈的头上砸去,妈妈一命呜呼!残忍之级真让人悲苦不堪,然而孩子却申言:“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那么大压力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到底谁之过?教育的失当,使人心理扭曲,精神所受的煎熬,心灵所受的摧残,心理滋生的苦闷,深深扎根在心底,致使苦痛和煎熬陪伴。

血淋淋的教训使我们不得不痛定思痛,怎样教育孩子,值得 我们警醒,值得我们思考。目前,不少家长和有关部门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总是从成人主观愿望出发,以成人的的意志将很多东西强加给孩子。本来教与学中应平等自由,应提倡民主开放式教育,应做到互相尊重协商,并以此在家长、老师、学校和孩子之间架起桥梁和扭带,但却被忽视而成了摆设。孩子不喜欢兴趣班,父母强行参加,孩子有业余爱好兴趣,却被忽视,或被打压。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要求,被冷嘲热讽。亲情沟通,兴趣开发,可望而不可及。

很多孩子表面上似乎很听话,但恰恰一些所谓听话的孩子,却将痛苦埋藏在心理,心里的炸药一直与他们共存,当导火绳引爆时就会一触及发,有的将报复、怨恨、不满指向暴力,有的指向自己,以致杀人和自杀。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影响,心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酿成难以估计的后果。教育的失误,严重的心理失衡,心理压力增大,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阻碍,有的可能成为成绩的高手,缺乏精神支柱的“低能儿”。阳光进不去,而阴云却布满心灵,心态十分阴暗,被痛苦不快所充斥。

综上所述,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和孩子自己,都要重新认识教育,教和育要紧密配合,教很重要,育更不能忽视。在尊重孩子自主权的同时,做到奖惩得当,对只以分数评价孩子的现象要提高警惕。不以单向成绩看孩子,要看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不一样的长处。有的虽然成绩不好,但其他技能发展不错,今后前景也会可观。常言道,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多看孩子的全面发展,多方位赏识孩子,相信孩子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相反,越是注重眼前和功利,会剥夺孩子的快乐。

为了使幼小的生命不再凋零,家长、学校、老师、孩子和全社会都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吧!让他们像山上的野花尽情地开放吧!

主管单位: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云南省远望文教发展中心

Copyright  2012   云南省远望文教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000000号

地址:云南日报  电话和传真:0871-4119400 15969587330 13529025002

技术支持:昆明网翼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