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应与孩子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刘五湖/绘
“儿子上了高中后 ,变得越来越沉默。回到家里从不主动对父母提及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家长多关心问两句他不是沉默不语就是一两句话打发了事。放假的时候 ,儿子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到了吃饭的时间还得喊上几遍 ,多喊几声 ,他还不高兴 ,一脸的‘血海深仇’似地说我们啰嗦。看着儿子学习辛苦 ,做家长总想多为孩子做些什么 ,但是孩子却好像根本不领情 ,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莫名的气短。”一位家住衡阳路的蒙女士在电话里给记者讲述了她的烦恼。
其实这样的情况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会经常遇到。我们也总能听到很多家长的抱怨:给孩子吃好 ,喝好的百般呵护 ,悉心关爱换来是孩子的一句“真烦人”。对于父母的关心和关爱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知道领情 ,甚至还有“血海深仇”。对此家长也感到了为难和无奈—— —“孩子为什么不领父母的情?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理念过时了吗?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声音
据《青年报》的一个报道称:曾有一项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1.3%的孩子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已经过时。
不领情的孩子中有44.5%的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过分干涉。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在觉醒,自我意识正在建立,渴望有一种成人感,他们总喜欢琢磨“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人生问题。但许多中学生父母对这些特点并不了解。中学生们在问卷中写下了“有关我的事情,父母做决定时从不和我商量”、“私拆我的信 ,乱看我的日记,我做什么事儿他们都不放心”、“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玩儿”等等对父母有意见的话。
有61.7%的学生认为 ,家长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他们说 ,父母总是无缘无故教训人 ,一脸的“阶级斗争” ,自己不像他们的孩子 ,倒像他们的敌人。有的说 ,父母只要求他们把书念好了 ,其他方面问都不问;有的说 ,家长总拿他们和其他孩子比 ,说怎么怎么不如人家 ,这特别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说 ,无论自己怎么努力 ,也不能让父母满意 ,只得干脆向父母说谎 ,以赢得父母的笑脸。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和父母有代沟。许多女生说 ,爸爸妈妈的观念太落后了 ,新潮的穿着打扮 ,他们看不惯 ,就连说一句“酷毙了”、“帅呆了”、“爽翻了”、“哇噻” ,他们也听不惯 ,觉得子女变坏了 ,弄得他们什么都不愿对父母讲。
那么 ,作为中学生父母应该学会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呢?
父母一厢情愿施爱孩子觉得烦
面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不少学生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想的东西,家长总是把他们认为的强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很无奈,又不能直接反对,所以就只好用不领情不防抗的“非暴力”态度。
在一次亲子座谈中,有孩子告诉现场的专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其实我们心里知道,但是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为我们做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无聊的事情,比如每天晚上学习到10点的时候爸爸总是端来三个煎蛋,还非要逼着我吃,这样我怎能高兴起来,又或者妈妈不听我劝非要给我买衣服,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个款式,这样的情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领,反而会觉得反感。”
家长应该与孩子互相尊重加强沟通
为什么会出现家长一厢情愿施爱,孩子却不领情的情况呢?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代沟。而深入来了解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而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珍贵财产,宠爱但不尊重的例子太多了。在生活上,我们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在孩子自己的事情—— —学习上,也替他们做好了安排,学什么,怎样学……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大人说话,不许顶嘴”,却剥夺了孩子表达思想的权利,一句“你懂什么”就使他们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其实孩子们普遍希望父母具有多重角色,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甚至“哥们儿”;允许孩子犯点儿小毛病,尽量不发脾气;能多抽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能经常讲一些过去的经历,平等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做有关孩子的决定前,能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