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独生子女——赢得未来的伟大事业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独生子女群体。这个群体在全国已近两亿。这么多数量的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这样就使我们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拥有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以及玩具、书籍等智力开发所需的用品。同时,父母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怀和教育孩子。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既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重智轻德。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此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投资。有的家庭,孩子还没生下来,钢琴已经买好。此外,在时间精力上家长同样舍得投资,陪读、陪练。但是对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发展培养却忽视了。因此造成许多孩子智力发展了,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却滞后了。
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据一项调查表明,有半数家庭用于孩子的生活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50%。家长为了孩子“成才”,不惜代价,倾注钱财。相反,为孩子买书等则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仅限于天天与电视为伴,造成家庭中“物质超前,精神滞后”的后果。
重知识轻能力。在不少家庭中,家长比较重视对孩子知识的学习传授,而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什么东西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都很差。
重言教轻身教。不少家长缺乏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空泛的说教、严厉的训斥、粗暴的棍棒……恰恰相反,家庭教育首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本身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下一代。
独生子女,对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地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孩子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应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 “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去教育子女,这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地爱孩子。一方面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疼爱,另一方面,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逐渐“淡化”父母之爱,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锤炼成长。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优良品德,学习科学知识,锻炼强健体魄,陶冶高尚情操,将来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阎俊仙
给“快乐”加码
现在的父母都在寻找为孩子未来加码的切入点,各项才艺的培养成为他们的最好选择。于是,才艺教育风潮大肆席卷而来,这使得父母对儿女爱之深、期之切的心情,似乎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不少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了各种课外补习班,少的参加一两个班,多的甚至四五个班,孩子们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睡眠严重不足,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其实,没必要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因为他根本消化不了。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力、需要韧性。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好,首先就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根本。
否则,就是把孩子埋在书里也不可能真正学到知识,即使是暂时考好了,也不会长久,因为知识没有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孩子可能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之余,让孩子们干他们喜欢干的事,如到户外活动、看电视、玩游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身体也会在轻松的学习生活中健康地成长,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何乐而不为!
王早霞
品质培养不可少
儿童是人生的启蒙期,对孩子的心灵善恶、品质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关爱儿童,主要是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认为孩子的可塑性强,就不加管束。未必树大自直。经常能听到一些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非常震惊,这些孩子的变化,肯定是从儿童期一步一步开始的。所以,对儿童加强美好品德培养的引导,非常必要。有礼貌、热爱学习、积极锻炼、主动交流、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机智果敢、自理自立、尊敬老人等等品质,都可以从小培养、引导。拥有这样品质的孩子,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做家长的所期待的、所放心的。一定要把一些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品质的培养上。
今日少年儿童,明日社会栋梁。儿童是父母的寄托,是祖国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培养好下一代,是关系到适应二十一世纪来自各方面挑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对少年儿童负责,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关爱儿童,就是创造光明未来。
王尚德
育儿“三得”
中国有句古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呢!
说归说,但做起来并非容易。孩子未出生前,我们就酝酿着将来如何 “打造”一个优秀宝宝。可是孩子一出生就从未按牌理出招,她像是一个 “整蛊高手”,书上所有婴儿早教的招数用遍,依然 “我行我素”,不让我们片刻安宁,整个一个 “刁蛮公主”。
一得→对待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人的耐心潜力是无穷尽的,尤其对孩子。以前笔者性格比较急躁,做事风风火火,可自从做了母亲,耐心指数正在不断攀升。当孩子日夜啼哭而我心浮气躁时,她的一个微笑就能让我如沐春风,继续哼着小曲,强睁着双眼哄她入睡;当孩子不停地问这问那打扰我做事时,她的一句 “妈妈真好”立即让我欣喜若狂,恨不得把自己会的全部教给她。孩子从吃奶到走路到牙牙学语,她的一天天成长都是堆积在父母的耐心之上的。不是一时的高兴,抱着她哄玩,而是一贯地坚持。所以,当孩子不会叫妈妈时,你会一遍遍地在她耳边,在她眼前重复 “妈妈”;入睡前当孩子缠着你讲故事,而工作了一天非常累的你会再坚持五分钟,继续给她讲 “小熊威尼”的故事……
二得→给孩子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工作之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围着饭桌吃饭,问问孩子在校情况,听听孩子发表意见:晚饭后带着孩子出去散散步,回来看会儿电视,听听音乐,给孩子讲讲故事;平时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帮忙做事,适时赞美她几句,孩子会乐翻了天。这种相亲相爱的平凡日子会让孩子感觉安心、温馨。而他们长大以后也会充满爱心,时刻保持乐观。相反,如果父母长期争吵,只顾自己享乐,孩子就会对家失去信心,随之是冷漠、自私。
三得→时时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大人是孩子最早的镜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模仿大人而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在给孩子做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讲粗话,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不良嗜好,热爱学习热爱工作,孝顺长辈,关爱家庭,孩子也会耳濡目染,自觉模仿。如果自身不注意形象,劣迹斑斑且不顾及孩子,那么你又如何期待孩子能在老师教育下成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殷殷期盼并不能都换来如期的喜悦,只有我们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换来下一代的高素质。父母养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影响改变着父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一个难题,父母的教育更甚于学校和老师。所以说,只有我们正确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育出优秀宝宝。让所有的家长都关爱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在孩子成长的足迹中洒下辛勤的汗水。
淳 朴
远离“暴力伤害”
近年来,频被曝光的儿童遭受暴力事件让人惊心。幼儿园里因为小孩不听话就用针刺、用手掐、用电熨斗烫,小学里因为背不会书孩子就被打耳光、打手板,更有亲生父母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将孩子殴打致死……
任何以 “爱”的名义,打着 “为孩子好”的旗号或者是别的借口使用暴力来管制和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应该被唾弃的。不管这个教育者是老师、父母或者其他什么人。
不同程度的 “暴力伤害”,不光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伤害。肉体上的疼痛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是暴力造成的 “内伤”,对人精神上的摧残则会产生长久的阴影,这种伤害是持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有的孩子在遭受暴力伤害后,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形成 “自己总是错误的”心理暗示,更容易产生愤怒、怨恨、自卑、破罐子破摔意识,甚至一蹶不振、自甘堕落,进而导致成年后心理不健全,成为潜在的社会隐患。
播种下了暴力的种子,或许将来就会收获仇恨。药家鑫在小时候被父亲逼练钢琴,练不好就遭打骂的例子不知道会否给施暴者们一些反思。在频繁地遭受暴力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孩子不会很快加入到 “暴力”队伍里呢?也许他们长大成人后会倚强凌弱,或者成为暴力拆迁的帮凶。
孩子是一面镜子,他的行为会折射出你给他的教育。 《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说,幼儿教育的策略就是培养快乐的人。我们相信,用真爱铸造的教育远比暴力走得更远。
王秀娟
溺爱:温柔的陷阱
以前,儿童发病多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如腹泻、肺炎等,但现在这些病已明显减少,现在迅速增加的多是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血压和心理疾病等,这些病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教育不当造成的。
朋友张先生12岁的孩子张力,血压竟高达140/86。除此之外,还被查出患有脂肪肝和Ⅱ型糖尿病,心脏功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张力一顿饭就可以吃掉一只鸡,一次就可以喝掉好几瓶可乐。为了怕孩子营养不良,家长平时还经常给孩子买营养品、保健品来吃,什么纽崔莱高蛋白粉,什么助高胶囊,甲鱼、黄鳝更是三天两头买来吃。以至于张力小小年纪,体重就达到了95公斤。事实上,像张力这样的肥胖儿如今已屡见不鲜。
这些病都是吃出来的,缘于家长的过度关爱和缺乏科学指导的抚养。如果希望小孩身体健康,每天只要喝一杯牛奶、多吃点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保持营养平衡、加强锻炼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吃什么保健品,否则反而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抚养孩子,千万别掉进 “温柔”的陷阱。
杨茹莱
言传身教循序渐进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孩子我们一直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我们孝顺长辈、关心亲朋、邻里关系和睦,在孩子面前从不议论别人的长短,尽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气的同情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东西、送礼物,我们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他发表意见。
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间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孩子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要恩爱、相互体贴。我们从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对对方的关爱:餐桌上,我们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不忘给爱人也夹一筷;出门前,在给孩子整装的同时也不忘叮嘱爱人一句;外出购物,在给孩子买玩具衣物的时候,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给爸爸或妈妈买一样什么东西;一个西瓜切开来,总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偶尔一方不在,总是跟孩子商量着剩下三分之一给爸爸或妈妈吃,让孩子和我们一起体验这种幸福。
父母不要刻意地去掩盖生活的另一面,让孩子从小学着和你一起去分担,哪怕只是让他了解一下,理解生活的不容易,这样他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才会关心别人。
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一般情况下,勤快是培养出来的,所以父母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胆放手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